海鷗社文化工作室 《稗說新語》 |
---|
(新着!!!) 《稗說新語》清代科舉二三事(中)|海鷗社文化工作室
科舉,自唐代開始迄清末,已有千年歷史。作為節目,當然不可能像課堂那樣向觀眾由頭說起。既然稗說,便從清代科舉裡面考生的角度出發,嘗試向觀眾介紹當時的「准考證」﹑八股文的寫作指南﹑科舉用書﹑試題﹑試律著作﹑叢話﹑考生的日記等材料。
參考或推薦資料
商衍鎏《清代科舉考試述錄》 曹南屏,《閱讀變遷與知識轉型──晚清科舉考試用書研究》,社會科學文文獻出版社,2018年1月。 沈俊平,〈清代坊刻考試用書的影響與朝廷的回應〉,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》,2012年1月。 滝野邦雄,〈清代八股文における破題・承題の作成法について〉 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「金榜行動—清代科舉教戰守則」 網站 https://ihp.openmuseum.tw/muse/exhibi... 謝冰青,《文道、理法與抒情: 乾隆時期試帖詩典範的構建》,香港浸會大學博士論文,2020。 吳四伍,〈論清代科舉人士的考試壓力與日常生活〉,《科舉考試與文化》,2015年第6期。
主持及資料提供︰鄭榮標 (香港史學會理事﹑海鷗社文教顧問) 本節目只反映主持個人意見,並不代表本社立場。
|
海鷗社文化工作室 《稗說新語》 | 海鷗社文化工作室 《稗說新語》 | 海鷗社文化工作室 《稗說新語》 |
---|---|---|
(新着!!!) 《稗說新語》清代科舉二三事(上)|海鷗社文化工作室
科舉,自唐代開始迄清末,已有千年歷史。作為節目,當然不可能像課堂那樣向觀眾由頭說起。既然稗說,便從清代科舉裡面考生的角度出發,嘗試向觀眾介紹當時的「准考證」﹑八股文的寫作指南﹑科舉用書﹑試題﹑試律著作﹑叢話﹑考生的日記等材料。
參考或推薦資料
商衍鎏《清代科舉考試述錄》 曹南屏,《閱讀變遷與知識轉型──晚清科舉考試用書研究》,社會科學文文獻出版社,2018年1月。 沈俊平,〈清代坊刻考試用書的影響與朝廷的回應〉,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》,2012年1月。 滝野邦雄,〈清代八股文における破題・承題の作成法について〉 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「金榜行動—清代科舉教戰守則」 網站 https://ihp.openmuseum.tw/muse/exhibi... 謝冰青,《文道、理法與抒情: 乾隆時期試帖詩典範的構建》,香港浸會大學博士論文,2020。 吳四伍,〈論清代科舉人士的考試壓力與日常生活〉,《科舉考試與文化》,2015年第6期。
主持及資料提供︰鄭榮標 (香港史學會理事﹑海鷗社文教顧問) 本節目只反映主持個人意見,並不代表本社立場。
|
(最新頻道!!!) 《稗說新語》民國的鐵道旅遊指南|海鷗社文化工作室
參考或推薦資料 小牟田哲彥 著,李彥樺 譯︰《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海外鐵道》 李睿︰《民國鐵路旅行指南研究(1912-1937)》,蘇州大學碩士論文,2018年。 廣九鐵路車務處 編︰《廣九鐵路旅遊指南》,1916年。 聞虹︰〈民國時期的鐵展會與鐵路旅行文化推進〉,《東北師大學報》2023年第3期。
主持及資料提供︰鄭榮標 (香港史學會理事﹑海鷗社文教顧問) 本節目只反映主持個人意見,並不代表本社立場。
|
(最新頻道!!!) 《稗說新語》舞照跳—現代中國舞廳起源及民國前後的香港舞廳略談|海鷗社文化工作室
香港過渡期前後流傳的名句「馬照跑,舞照跳」,源自八十年代,當時香港舞廳﹑夜總會林立,名句喻意香港原有的這些夜生活模式,九七後將維持不變的,這就成為承諾,或者中國對香港恢復行駛主權的方針。 ... 閱讀更多
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,基本上,國際流行的東西玩意,其實香港很快便跟隨流行。以舞廳為例,香港自二十世紀的二十世紀開始出現舞廳。模式,其實源自另一大都會—上海。後來三十年代,香港禁娼,部份酒樓或妓女,為了生存,其中一種轉營,卻成為舞廳。香港的舞廳生態,便漸不下了上海了。
戰後,開始有上海的舞廳老闆,在香港創辦舞廳,其後舞女﹑樂隊領班等,陸續由上海赴港。由於上海大量舞廳業人士,因為中國大陸政局變化,到了香港,滋養了香港在五十年代後舞廳業的豐富發展。其後到了六十年代,日本人到香港開辦日式夜總會,到七十年代後,舞廳﹑夜總會的文化,成為了香港主要的夜生活文化。
參考或推薦資料 馬軍︰《舞廳‧市政︰上海百年娛樂生活的一頁》,上海︰上海辭書出版社,2010年。 盧漢超著,段煉等譯,《霓虹燈外:二十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》,上海︰上海辭書出版社,2009年。 《香港旅遊指南》,上海︰透視出版社,1949年4月。 《香港導遊—一名香港通》,上海︰中國旅行社,1940年。
主持及資料提供︰鄭榮標 (香港史學會理事﹑海鷗社文教顧問) 本節目只反映主持個人意見,並不代表本社立場。 |
海鷗社文化工作室 《稗說新語》 | 海鷗社文化工作室 《稗說新語》 |
---|---|
(最新頻道!!!) 《稗說新語》前清遺老生計初探 |海鷗社文化工作室 鄭榮標博士
今集向大家簡單分享部份前清遺老在清亡後的生計。對他們而言,清亡,其實每日所思所想的,還是清室。儘管沒有再受清室的俸給,更沒有接受民國的官位,清亡後,各散東西,除了留京,還有回歸鄉下。較受人注目的,是有不少遺老走到外國人租界,或者港﹑澳殖民地。除了是民國政令,租界﹑殖民地管不了,經濟發達﹑包容度大,遺老容易發展其學問專長﹑做生意,甚至距離清宗遠遠地,仍能為復辟清室努力。今後回望,值得玩味,值得向大家報告一下。 ... 閱讀更多
參考或推薦資料 趙雨樂︰《近代南來文人的香港印象與國族意識(三卷合訂本)》,香港三聯,2016年12月。 陳晶華︰《清遺民社會生活研究》吉林大學博士論文,2016年12月。 林志宏︰《民國乃敵國也: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》台北: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,2009 陳謙︰《香港舊事見聞錄》, 香港︰中原出版社,1987年。
主持及資料提供︰鄭榮標 (香港史學會理事﹑海鷗社文教顧問) 本節目只反映主持個人意見,並不代表本社立場。 |
(最新頻道!!!) 《稗說新語》戰前香港印象史料
2024年3月12日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刊出一篇名稱「香港為何變成趕客之都?」一文,引發熱議,尤其經過香港媒體亦有提及後,香港的媒上輿論﹑紙媒,均有文章與留言,反思過往香港的往事。筆者反而思考,過去大家對香港的認識,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前,十九世紀,純粹旅行並未流行。能到香港,留下筆墨記錄,主要是官員政要﹑軍方人士﹑商人﹑宗教人士,及相關家屬。他們在十九世紀寫及香港,詩詞﹑文章﹑遊記,卻相當重要。 ... 閱讀更多
到了二十世紀初前後,報刊流行,於是香港報刊﹑外地報刊,便有提及對香港的印象,或者介紹香港的風貌。甚至有撰寫書籍,介紹香港。這些對香港的描繪,有褒有貶,在當年純粹旅行並未大流行,有身份人士旅港的資料,無論是否客觀,都是珍貴的史料。當年已經有介紹香港的海報(或稱畫報),也是向外界提供了對香港的第一想像。 以上都是戰前,純粹旅行未大流行,交通並非完全發達的年代,對香港的文字記述,都是最好的工具。對當時而言,對今日研究歷史,都不例外。這就是今集想向大家分享材料的原因。
主持及資料提供︰鄭榮標 (香港史學會理事﹑海鷗社文教顧問) 本節目只反映主持個人意見,並不代表本社立場。 |